热门关键词: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翻译中的外语表达法可容性基本规范

时间:2022-9-9 16:56:59 浏览:0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语言接触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与人际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呈同步或基本上同步的发展趋势。汉语、日语与英语的历史都说明了这一点。仅以汉语为例。近代和现代历史的发展使汉语在词汇、语法上都受到外语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


(一)新词语大量增加


其中包括新的构词法的产生及语义的发展,最明显的是双音词化趋势及外来语的大批涌入汉语词汇。


(二)语言结构成分的变化如


(a)主语的增加(包括泛指主语),如“人们”;(b)代词的增加,如从“他”又衍生出“她”、“她们”、“它”、“它们”;(c)系词的增加,如判断词“是”的广泛使用,等等。


(三)句法结构的变化


如语法结构词的发展,最显著的是时态助词及副词(“着”、“了”、“过”、“将”)、语态助词(“被”、“受”、“给”)、引导补语的结构助词(“得”)、能愿动词(“能”、“可能”、“会”)及语气助词(“了”、“呢”、“吗”)等的广泛使用。


(四)句子长度的显著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严谨的长句可达百字。句子平均长度也比古汉语增加了很多。


(五)表达方式的变化


如语序和句式变化,汉语一般将条件分句前置,但现代汉语中也可以用后置从属分句(如“我们决定动身,如果不下雨的话”;“文章写得不错,虽然长了一点”)。句子联结成分的增加,丰富了或改变了汉语传统表达法,如“当……时”、“在……下”、“就……说”、“不仅……而且……”,都是新生的句子联结成分。此外,由于语法结构词的普遍使用,一些利用新句式的表达手段也扩大了范围,如“被”字句以前只能用于“不幸语态”,现代汉语中“被”字句不仅加多了,而且也不限于“不幸语态”。如“被录取”,“被任命”等等。


总之,现代汉语的发展史已充分证明语言的“适度异化”是一个积极的历史现象和语言现实,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当研究这种趋势,适应这种趋势,善用这种趋势。


“外语表达法可容性”指目的语对原语表达法的接受程度或界限。在可容性内的翻译体一般是可以被读者接受的,如果运用得巧妙得体,甚至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这样的翻译体,显然有助于目的语的良性发展,这就是可容性的积极机制。外语表达手段的可容性基本规范可如下述:


(1)符合目的语概念命名及构词法规范,能被目的语吸收的新名词术语。这类词语的基本条件是符合目的语为概念命名的传统及基本规律。譬如汉语的命名原则是必须“因形见义”,因此词语音译有意选择了意义可以见诸于形的词,如将Mastercard译为“万事达”,将Pepsi-cola译为“百事可乐”,等等。“基因”(gene)属于音义巧合,难能可贵。


(2)源于外语但符合目的语句子成分配列语序及变式规范,或虽不符合并仍能适应特定的文体需要。如:“春来了,悄悄地、慢慢地”(VA式,汉语的规范是AV式),虽不符合汉语语序规范,但可用于诗体中。


(3)源于外语但符合目的语的省略及增补习惯。汉语的语法功能是隐含的,因此重功能词的省略。比如重代词及联接成分的省略或宁可重复概念而避免多用代词;重意合而避免多用“的”、“和”、“如果……的话”、“如此……以至于……”,等等。


(4)源于外语但符合目的语惯用法及语感,特别是词语搭配习惯、语法范畴表达习惯、叙事逻辑习惯、用词习惯(如比喻法);或虽不符合上述习惯但仍能适应特定文体的需要。


(5)符合目的语句子长度常规。比如汉语的句子注重“长短相间、单复交替”,句子以不超过二十五至三十个字为宜;或虽然句子较长,但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联结成分使用(或省略)得当,语感上无拖沓、盘错感。


(6)源于外语,不符合上述五项基本规范,但能实现较强的社会交际功能,富于表达力或生动性的外语用法。比如用“透明度”表示开放性民主决策过程,能“因形见义”,又比较生动。


总之,“异化”必须受到目的语语言生成及转换机制的调节及检验。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目的语语言共核(包括词法、句法、音位系统)规范、习惯用法、语感并最终表现为社会的约定俗成。

济南翻译公司


  •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合作案例
  • 新闻中心
  • 译员风采
  • 资质荣誉
  • 翻译报价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